苏州[切换]
  • 搜索
  • 咨询热线:
    登录 注册
    视角——产业园区借“双创”解转型困局
    发布时间:2016-03-14 21:03:16   浏览次数:14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资讯详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给产业园区带来机遇。近年,产业园区经济保持持续强劲增长。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园区投融资不持续、恶性竞争、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开始显现。专家认为,产业园区应摆脱“重收益轻服务、做房东收房租”的单一发展模式,完善创业和创新服务,在“双创”中实现转型。
    发展步入“新常态”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现身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宣布格力投资50亿元的智能装备制造重大项目正式开建。蔡甸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项目投产后将推动约20家格力配套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国内重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实现年综合税收4亿元,成为武汉经济的新增长极。
    蔡甸经济开发区是我国众多产业园区的一个缩影。当前,中央政府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聚集效应的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将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担负起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任。
    我国的产业园区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而进行的;第二类是围绕创业产业等进行的,此类物业类型主要是一些创意产业园项目;第三类是围绕物流产业等进行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国 家级产业园区(含经开区与高新区)约300家,其中,东中西部占比依次为约49%、28%和23%。
    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产业园区支撑中国经济强劲增长。2012年,全国105个国家高新区实现GDP5.22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2013年,全国约200个国 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升至约13%。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园区在支撑国民GDP的同时也进入增幅放缓的发展新常态。据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尽管排名前100位的产业园区经济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速在下降。
    这份报告显示,从2014年开始,“百强园区”经济出现增速放缓。上榜的经开区平均生产总值增速从上一年度的17%回落至7%左右。2014年,高新区平均工业总产值增速由约15%下降到了14%,2015年前三季度出现个位数增长。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指出,在新增的经开区中,东部与中西部平分;在新增的高新区中,中西部更多。中西部园区虽然在数量层面有增长,但是在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专家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产业园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投融资能力不强。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杨乐渝认为,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加工为主,持续投融资能力并不强。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园区投融资平台会出现贷款抵押物难落实、可经营资产不足、现金流短缺等问题。
    中部省份一位园区负责人介绍说,园区从投入到收回成本有固定周期。当地很多工业园区是靠区县级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的,动辄数亿元,多则上十亿元。如今,这些园区集中迎来了偿债高峰期。“园区企业融资本身就存在困难,加上银行借贷难以维系,民间借贷成本风险难控等因素,园区债务无法集中偿还,政府还债压力很大。”
    二是陷入恶性竞争。一些地方发展产业园区单纯只为招商引资,没有找准区域经济优势定位,导致产业园区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不少园区之间为争项目,竞相压价,不计成本,导致无序竞争,从而导致产业园招商难、空心化和泡沫化严重等,有的产业园区入驻率非常低,沦为“鬼城”。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只看产业园区数量,缺少产业规划。中部某市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多达数十家,包括很多利用废旧厂房建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区分布散杂,缺少特色,定位不清,入驻的企业和提供的服务都大同小异,除了地理位置和企业数量,很难找出其他不同。
    三是地方政府服务薄弱。一些地方把产业园区当成房地产项目运作,只是简单收取租金,企业入驻后便成了“甩手掌柜”。配套的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可持续的人才教育机构和完整培训体系。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詹庆明指出,一些地方政府认为产业园区只是地产和商业,有的直接把土地交给地产企业操作。用地产思维建产业园区,硬件思维明显,往往缺少长远产业规划,建出来的只是写字楼和厂房,不会形成产业链。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认为,“去房地产化”是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再用房地产的思维去开发产业园区,而是应该从行业、投资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服务。
    事实上,一家龙头企业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园区。要引来金凤凰,只筑好巢还远远不够。董明珠说,她之所以将智能装备制造这个重要棋子布局武汉,就是看中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的“态度”,“非常诚恳,急企业之所急,很感动。”
    借“双创”促转型
    当前,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一些传统产业园正向孵化功能转型,发挥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等优势,因低成本、全要素受到创业者认可。
    位于湖北武汉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其所在地前身是昔日中国大型工业的聚集地,曾汇聚国营大型企业824工厂、武汉国棉一厂等工业产业。随着20世纪90年代企业改制、外迁,“汉阳造”陷入长达数十年的沉寂。
    近年来,“汉阳造”产业园转变发展思路,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人才支持、技术开发与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此外,园区还引入中介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精细化服务,“汉阳造”园区实现了成功转型。园区企业数量从起初的22家发展至近百家,2014年,成功培育2家文创企业上市。当年实际解决就业人数近4000人。
    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汉阳造”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王慧日前被武汉市妇联授予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从银行柜员做到行长,又在众人瞩目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下海,王慧说自己是创业者,她深知创业者需要怎样的服务,所以在制定园区发展战略时,她把满足创业者需求当成发展的第一要务。
    “园区多是些广告、影视传媒公司,学这些专业的孩子们,第一想法就是去北上广工作,因为那边已成气候,只有让他们感觉武汉的类似公司也不错,才能留住他们。”为了帮企业招揽人才,王慧亲自跑到武汉大学等高校,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选择对口企业实习。不少学生实习完就直接留下了。
    专家认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产业园的发展动力,要利用机遇实现转型。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说:“中国经济不缺增长动力。虽然工业增速在下滑,但是服务业发展在加快。”他认为,在“双创”浪潮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增长新动力在加快成长,将为园区提供机遇。
    “盘古智库”负责人易鹏建议,产业园区要想在创业和创新中有所作为,需要“软”“硬”兼施。地方要摒弃靠“卖地建房”“做房东收房租”的园区发展路径,整合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智库、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孵化器等社会各方资源,发挥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业创新规模优势,提升产业园区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