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 搜索
  • 咨询热线:
    登录 注册
    如果有一天不干商业地产了,你还能去干嘛?
    发布时间:2016-03-11 10:51:18   浏览次数:11080  来源:   编辑: 
    资讯详情:

    中国的商业地产人们也该庆幸,庆幸的是这个行业的包容度和综合性为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庆幸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了这个行业去接驳更多元化合作的可能。

    正在走出黄金时代的中国商业地产就好像当下的股市,人人都羡慕没干多久就能身家翻几倍的那一拨,也人人都惧怕成为动荡大洗牌中的接盘侠。有人高位清仓,有人被套牢,有人频繁调仓,有人割肉也要撤,也有人在4000点的时候刚开户。

    正如同股民们怀念年初的牛市一样,商业地产人们最怀念的往日时光倒推回5、6年之前。那时候,三里屯的宇宙中心还叫Village,西直门嘉茂也不叫凯德,万象城只开了两三座,西单大悦城刚走上正轨,万达还没有把场子开到满洲里,龙湖还蜗居在大西南,万科还在想我到底要不要做商业呢?

    那是最好的时光,大家都是一副懵懂天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素养,也没人可以要求身经百战的经验,只要去做,就有价值。

    就好像牛市里的钱,放在里面,不言不语,只需静静随着这大潮的起伏而律动,经历过就是最大的财富积累。再转身,最初卷起裤脚下河的人已经可以穿着锃亮的皮鞋踩红毯了。

    在中国商业地产的膨胀速度面前,雨后春笋,还是天翻地覆,都只能彰显语言的苍白与无力。

    只记得,万科和龙湖们对万达、凯德和中粮系的大规模全方位挖墙脚战役好像还历历在目,这三大商业地产黄埔军校的通讯录是招聘机构竞相传阅的真经,员工们每日都能从猎头们的嘴里计算出自己的转会费行情。

    从200座到2000座的背后,是商业地产的开发高潮,也是商业地产人才的入市高潮。同样的,从2000座再到200座的背后,是过剩与死亡的高潮,也是人才冗余与品尝苦涩的高潮。

    转型和动荡往往是戏剧性故事的温床,如今,到商业地产人出没的酒池肉林里转一圈,几乎没有谁不在抱怨自己的工作,也再难看见那些曾经拍着胸脯说自己无比适合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的有志青年的身影。

    他们抱怨着常年的漂泊外派,抱怨着一线城市萝卜坑的饱和,抱怨着消费者越来越难伺候了,抱怨着品牌们越来越趾高气扬,抱怨着每个节假日都属于场子而不属于家人,抱怨着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抱怨们通常都会化作最后那一句:“我觉得我不适合这个行业了。”